168國語言翻譯公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前往:導覽,搜尋

英倫三島一詞是中文中對「英國」或「大不列顛」的特有別稱,一般出現在非正式場合或文學藝術作品中翻譯它很可能是早年清代對於英國仍欠缺正確了解時,所形成之詞彙,並誤用至今日。在英文中,事實上並沒有與「英倫三島」相對應之概念或語詞。

出處來源[編輯]

明朝末年,隨著歐洲傳教士到中國活動,中文中才開始出現有關英國的信息。最早的是義大利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他在《坤輿萬國全圖》中將蘇格蘭稱為「思可齊亞」,將英格蘭稱為「諳厄利亞」,都是譯自拉丁語稱法。1623年,同是耶穌會傳教士的艾儒略在杭州刊印了第一部用漢文撰寫的世界地理學著作《職方外紀》,其中沿用了利瑪竇的譯法翻譯《職方外紀》記載歐洲西北海有「諳厄利亞」和「意而蘭大」兩個大海島和許多小島,諳厄利亞分為三道翻譯此處的「諳厄利亞」當值大不列顛島,而「三道」當指大不列顛島的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三部分翻譯南懷仁是清朝前期的傳教士,他在康熙年間繪製了《坤輿全圖》,並配有《坤輿圖說》,對英國的介紹與《職方外紀》大多相同翻譯這些地圖和書籍其實並沒有使中國人對英國有更多的了解,曾於1637年侵擾廣州的英國威德爾船隊甚至一直被各種史書說成荷蘭人。[1]

隨著越來越多的英國商人到中國貿易,中國人才對英國開始有了更多了解,弄清了英國人與荷蘭人的不同。同時,人們開始用「英圭黎」、「英機黎」和「𠸄咭唎」等譯自葡萄牙語的譯稱來稱呼英國。刊行於雍正八年(1730年)的《海國聞見錄》介紹英國稱「英機黎一國,懸三島於吝因、黃祁、荷蘭、佛蘭西四國之西北海」,其中「英機黎」為英國,「吝因」為丹麥,「黃祁」為德國,「佛蘭西」為法國,書中對「三島」所指為哪三座島嶼並沒有說明。

清代首位出使歐洲的官員斌椿在其回國後所著的《乘槎筆記》中稱「英地本三島,孤懸大西洋海中,迤東兩島相連,長約二千餘里,廣約五百里。南曰英倫,北曰蘇格蘭。迤西別一島,名愛爾蘭,長七八百里,廣半之」[2],他是在1866年出使英國的,當時愛爾蘭全島都屬英國,斌椿書中所稱的「英倫」顯然是位於大不列顛島南部的英格蘭王國舊地,而「三島」則指的是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也就是將大不列顛島說成是相連的兩個島。

曾於1890年出使英國的清代官員薛福成在其所著的《庸庵海外文編》中有「初抵英倫」(《出使四國奏議序》)、「自序於英倫使館」(《書沔陽陸帥失陷江寧事》)、「英倫四面環海」(《白雷登海口避暑記》)等詞句[3],由「英倫」四面環海可以推測出薛福成所稱的「英倫」是用來指代英國這個國家的。

至於「三島」這一詞的具體含義及出處來源,至今仍有爭議,一般認為是指英國在大不列顛島本土上的三部分,即: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4][5]

清末民初的使用[編輯]

註解[編輯]

  1. ^ 龔纓晏. 鴉片戰爭前中國人對英國的認識
  2. ^ 斌椿. 乘槎筆記. 京都琉璃廠二酉堂翻譯社清同治8年(1869).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頁
  3. ^ 薛福成《庸庵海外文編》第四卷
  4. ^ 英倫三島所指為何?
  5. ^ 見程仁宏《歐洲地理》,臺北:文化大學出版部,民91,p.49
  6. ^ 張繼翻譯社《祝北京大學堂學生》,《蘇報》,1903年6月6日

以下內文出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B1%E4%BC%A6%E4%B8%89%E5%B2%9B
有關翻譯的問題歡迎諮詢

arrow
arrow

    gonzalcvt68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